close

小吳哥城一隅 

吳哥窟的「窟」(WAT),其實是寺廟的意思。從目前所知,約從西元8801200多年,陸續由歷任國王所建,所以在這約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處處神廟,彼此的距離都不遠,有的甚至車程不到10分鐘。由於神殿的數量實在很多(據說六百多座),所以現在大多以那幾個較著名、集中在約45平方公里的神殿群為主。至於,如今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古蹟?Maybe,但熱帶叢林漫漫、紅土下尚有殘留的地雷

 

      
    吳哥窟內主要神廟的地圖

 

每天早上,在飯店享用自助餐時,我總愛順便觀察這些房客。我們下榻飯店算高檔,因此多為歐美人士、一些日本人和一點台灣、新加坡人。在第二天,與一對白人老夫婦,聊天了一下,他們來自美國加州,先生是位大學教授,去年剛退休,特別飛了十幾個小時,來柬埔寨20天,看看吳哥窟的神殿群,還分享我他們事先所作的功課。我望眼過去,非常有趣~~ 白種人幾乎是銀髮族,黃種人則幾乎偏少年郎,當然年長者較為穩重,而年輕人則吱吱喳喳,甚至很興奮地,來來去去地,替這些漂亮可口的早點拍照我一手拿著剛塗好奶油的熱麵包,突然覺得有點無言。

 

剛 到吳哥窟,都會對神殿饒富異國風情的建築、瑰麗的雕刻,發出讚嘆!但隨著看得神廟越來越多、老是被景點的銷售部隊圍剿、悶在柬埔寨溼熱無風的氣候,人很容 易會失去耐性。因為這些建築群,大門入口主題總是繞著「乳海翻騰」【註解一】神話,以印度教中三主神:破壞神濕婆、保護神毗濕奴、創造神梵天【註解二】為重點雕刻題材,殿內總供著象徵男女生殖器的「林迦」與「優尼」,而真蹟的「林迦」幾乎都被盜光了,留下既重又殘破的「優尼」,因此,若對這些沒有點認識與體會,幾個神廟走下來,就會開始有一種「隴差不多」的無聊,事後查看數位相機照片,除大小吳哥、女皇宮、塔普倫寺,比較明顯好辨認外,其餘的,也不太記得哪里是哪里了。 


挺立的「林迦」與底盤「優尼」~ 其缺口處皆指向北方 ~聖山的方向

(真蹟已滅失,此為解說用的原型)

 

 

當 時,我在吳哥窟的第一個早上,參訪三座神廟後,我就感覺:對印度教與柬埔寨歷史不熟悉,實在太辜負這麼棒的古蹟!我就開始用旅行社發的行程表,聽導遊講 解,沿路畫重點寫筆記,來不及的,回台灣再找資料。所以,現在文章內的有些資料是我回台後,在圖書館翻書、網路查詢,並比對當時我的筆記和所拍照片,所匯 總出來的。(現在知道,此系列文章為什麼寫那麼久了吧

 

當然對於吳哥窟,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解讀以及參訪的角度:建築師來研究神殿結構和建築工法、分析古代吳哥的水利工程;愛藝術的沉醉在美麗的雕刻、繁複特殊的線條裡;歷史或考古學家斟酌古蹟裏的蛛絲馬跡,欲一窺8百多年前,吳哥人民生活的真實面貌然後咧 ~~觀光客忙著取景照相,放在Facebook,看看會幾個讚

 

9 ~15 世紀為吳哥王朝時期,柬埔寨在此綻放著燦爛的文明,也是當時周達觀親眼所見的富庶時代。到了1433年, 柬埔寨人民棄城,改在現今的金邊重建首都。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他們放下這片美麗都城?至今仍是眾說紛紜,在無人管理的四百多年的歲月裏,被拋棄的神殿裏, 不僅是荒煙漫草,頑強的熱帶樹木,還當上了這些神殿的主人。現在很多遺址雖然已經整理出來,但是有些樹的枝條,早已侵入建築物的主要結構,一旦砍樹,惟恐 千前年的石殿也會隨之垮下,所以形成這種~ 古樹古蹟「並存」的特殊狀態。而其中最富盛名的,莫若於「塔普倫寺」。


    

       (這可不是模型喔)   

    「塔普倫寺」神殿與奇樹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電影古墓奇兵,裘莉墮入地宮處~ 現在大家得排隊在定點照相 

 

若 是你也想來「塔普倫寺」尋幽一番,你的思古情緒,大概很快在擁擠的觀光客中、排隊定點照相的情況下,狠很打了折扣。但事實上,吳哥窟內各個著名景點都一 樣,一波又一波的遊客,人滿為患。遊客們手上的相機鏡頭,一個比一個長,你不是把相機拉高,以閃過人來人往的人頭,就是發揮點耐心,等待一團遊客與另一團 的中間空檔。

 

      

       各景點人滿為患(大吳哥的巴戎廟)

 

吳哥窟對我有一種很奇特的魅力:硬體的石造神殿,不論是規模或精緻度,令我讚佩;軟體的人文:高溫濕熱的空氣,微笑和善的人民,使我印象深刻。在景區裏,常常可見當地百姓,男女老幼,自在地穿梭其中,猶如自家庭院般地,與這些千年古蹟毫無距離~~ 由牧童守著的幾隻白牛,在變身塔前悠哉吃起草來,小狗趴在樹蔭下,「又一批遊客啦!」地,回頭看你一眼;小吳哥的野生猴子們從樹上爬下,連母猴也抱著小猴,三三兩兩在地上找東西吃;將軍廟旁的兩隻放養公雞,精神抖擻,看到遊客過來,還喔喔地長叫了幾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神殿與動物們

 

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迦納蛇神與白牛

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變身塔前樹蔭下納涼的悠哉狗狗  

       野猴家族

千 年古蹟不但沒以紅絨粗繩圍起來,掛上「禁止進入」的牌子,神殿、百姓、家畜禽、野生動物,反而就這麼理所當然地生活一起。而且這一切,似乎從不曾因為時間 的流逝而有所改變,彷彿這種步調、此番情景,早已經存在千年,倒是我們這些現代都市佬,見少識窄,大驚小怪地湧入,爭看人家的「家」。然後他們也很慷慨地看吧! 拍吧! 我們就是如此這般,俯仰於天地之間,過著屬於我們自己節奏的日子。   ~~  請接下篇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註解一】「乳海翻騰」

大乳海之下藏有長生不老藥,天神與阿修羅們進行攪海取藥的工作。方法就是:把神蛇Vasuki的身體盤繞著曼荼羅大山 (Mount of Mandara) , 大山作為攪海的杵,蛇神為攪杵的攪繩,阿修羅持神蛇之頭,神仙持神蛇之尾,讓乳海滾動翻騰而拋出長生不老藥。但日以繼夜地翻攪,大山快要下沉,神蛇也受不 了,而吐出毒液。危急之際,濕婆神喝光毒液,解救大家。毘濕奴神化為一隻大海龜,以托起神山。最後取得長生不老藥,乳海裡的寶貝也都被拋了出來,而那些因 攪動而產生的諸多海水氣泡,變化成了漫天飛舞的仙女們(Apsara)

 

【註解二】此印度三主神都會變身,因為外在形象的不固定,讓不熟悉典故的人,自然是看得霧霎霎:

     毗濕奴神(Vishnu),即保護神,擁有很多化身。他被視為歡樂的善神,反對殺生,所以他的供品常常是花環。毗濕奴神保護和維持著宇宙秩序,因此為了「執行任務」,會視情況變身為魚、龜、野豬、人獅。典型形象是:藍皮膚、穿著皇袍的英俊青年。他有四臂,分別拿著法螺、寶輪、權杖和蓮花。

     濕婆(Shiva)為“毀滅之神”。其典型形象是五面四臂,皮膚白皙,有著藍色喉嚨,5個面孔,4條手臂和3隻眼睛。傳說濕婆神喜歡用跳舞來表達心情,因此成為印度舞蹈的始祖,尊稱為“舞王”。後來漸漸演變成為某些苦行主義者和神秘主義者的信仰對象,並在有些種族中,濕婆神又成為“性力崇拜”的神祇,在很多神話中,被認為是力量最強大的神

 

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  (女皇宮)跳著舞的濕婆神

  在此多隻手臂的雕刻,乃是表現濕婆神正舞動雙臂中的狀

  態(動畫概念),  古代的工匠很有創意吧

 

     梵天( Brahma),又稱婆羅摩,為創造神。它代表一種抽象的力量,相較另外兩位,無典型的具體造像。有時被描繪成,有著四個頭,騎著一隻天鳥,紅皮膚,穿白袍,有四臂,手持《吠陀》和法器(權杖或念珠或神弓或寶瓶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